首页 > 美文 > 人生 >

谋圣张良:年轻时看远 中年时看透 老年时看淡

人生 2021-05-21 13:19:18

 

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作者:洞见·不亦潇潇

在历史长河中,足智多谋之士不可胜数,但能被后世称作“谋圣”的,却唯有留侯张良一人。

张良既是运筹帷幄的入世英雄,亦是淡泊通达的出世神仙,就如王安石所说: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他年轻时能看远,从容应对乱世抉择;中年时能看透,从容应对叵测人心;老年时能看淡,从容应对功名利禄。

张良的从容通透成就了他非凡的一生,也向我们展现了人生最好的活法。

 

1

年轻时看远

人生如棋,走一步看一步是庸者,走一步算三步是能者,走一步定十步是智者。

张良便是这样的智者。

秦朝末年,天下动荡,六国后人纷纷举起复辟大旗。

当时楚国后人景驹在留地自立为王,声势浩大,张良便想前去投奔。

然而,就在他前去投奔景驹的路上,遇见了刘邦。

正是这场阴差阳错的相遇,彻底改变了两人的命运。刘邦是一个从善如流的人,对于张良的建议,他总是虚心听取、积极实行。

作为一名谋士,深谙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善于纳谏的明主,很显然刘邦完全符合张良的条件。

不过,刘邦的出身并不如其他诸侯耀眼,实力也不如人家强大,在当时,没有几个人看好他。

但张良却独具慧眼,他不囿于刘邦的低微,当即放弃了投奔景驹的想法,转投刘邦。

就算后来刘邦被项羽处处压制,很多部下都临阵倒戈投降项羽之时,他依旧对刘邦不离不弃。

可以说,张良能够被誉为“汉初三杰”,名留青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选择了刘邦做老板。

如果他当时跟了景驹,可能在梁地就被英布杀死;如果他当时选择了项羽,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一个马前小卒。

乱世之中,君择臣,臣亦择君。

刘邦给了张良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有机会一展己才,同时也给了他作为人臣的最高荣誉——帝王师。

一个人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而不是走多远看多远。

世间大多数的成功者,靠的不是天赋,不是运气,而是高瞻远瞩的目光。

心中有远见,世界自然宽;心中无远见,前路多磨难。

年轻时看远,靠的是禁得住诱惑的定力,扛得起重担的耐力,耐得住寂寞的毅力。

 

2

中年时看透

刘禹锡有言: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人到中年,若想有所作为,就要学会揣摩人心,洞察人情。

张良无疑是此中高手。

刘邦领兵来到峣关,距离咸阳只有一关之隔,但他担心项羽早自己入关,便向张良问计。

张良说: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屠夫的儿子也算是商人,而商人重利,所以可用利益来打动他。

刘邦听后,便让人带着金银珠宝去诱降秦军守将。

事情果如张良所料,秦军守将一口答应,并准备开门投降。

就在刘邦准备兵不血刃进入城池时,张良却又说道:

这只是将领想要投降而已,他手下的士卒未必会听从,所以我们应该趁机袭击,夺下城池。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一鼓作气击破秦军,最后率先进入咸阳。

张良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其实却藏着他对人心的深刻洞察。

刘邦称帝后,封赏了张良在内的20多位大功臣,其余未被受封的人则议论纷纷,争论不休。

有一次,刘邦问张良说:“那些人究竟在商量什么事呢?”

张良深知群臣的想法,故意说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正准备谋反呢。”

刘邦大惊,连忙向张良问计。

张良笑道:“在您的这些属下里,您最恨谁?”

刘邦说道:“当然是雍齿了,他曾三番五次地侮辱我,我早就想杀他了。奈何他功劳太大,我不好下手啊。”

张良接着说道:“那您就先封赏雍齿吧,群臣见雍齿都得到了封赏,自然也就放心了。”

听了张良的建议,刘邦立马封雍齿为什邡侯。众臣看到雍齿得到了封赏,从此便不再人人自危,皆大喜道:“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这世上,人字易写,人心却难懂。

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洞晓人心人情,既可借势而上,亦可未雨绸缪,在这一进一退中把握好人生尺度。

 

3

老年时看淡

苦心人,天不负。

虽然张良没能实现自己复兴韩国的梦想,但却参与缔造了一个更加伟大的帝国。

天下初定,人心浮动,大臣们争权夺利。

韩信、彭越、英布,这些曾经决定天下走向的大将,却因为把名利看得太重,最终倒在了权力的车轮下。

相比韩信等人的惨淡收场,张良的谢幕则充满了智慧的光辉。

在众臣争功讨赏之际,张良选择了深居简出,一度称病不朝。

不过,刘邦自然是不会忘记张良的,他直接下旨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这可比“汉初三杰”之一萧何的八千户要多得多。

然而对于“物质封赏”和“精神荣誉”的双重嘉奖,张良选择了拒绝。

他只要求获封一个小小的地方陈留,而且还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

这个地方是自己与刘邦相遇的地方。

在张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刘邦最终同意了张良的选择。

功成便觉还山好,不待弓藏鸟尽时。

对于自己的一生,张良曾这样总结:

家世相韩,不爱万金,刺杀强秦,天下震动。

 

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张良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功成身退,以优雅的转身淡出了世人的视野,成就了自己完美的结局。

正当别人为了名利打打杀杀的时候,张良朝闻鸟鸣,暮享晚霞,日日与苍生为伍,夜夜与琴书相伴。

如此生活,岂不快哉?

张良能功成身退,得益于他看淡世事的通达。

晚年之际,守一颗淡泊心,看淡来时沧桑,归去自然无恙。

 

繁华三千,弹指一挥间,已成一抔黄沙。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们朝着年少时远望的目标出发,历经沧桑。行至中年,已洞明世事,晚年隐去,淡泊即是归宿。

张良用他的一生诠释了老子这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愿我辈也如张良一样:

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标签: 中年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 2018-2022 www.99wenzhangwang.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九九文章网 苏ICP备190674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