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字数作文 > 3000字作文 >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3000字作文 2021-08-27 08:18:0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了出来。“空巢”现象是近几年出现的比较显著的社会问题。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3000字(精选7篇),欢迎大家查看。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随着社会注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此相关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其中尤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突出。在大学里,我决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探讨“空巢”出现的原因。我相信,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可以培养我关注社会问题的习惯和初步尝试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对于我们大学生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发现、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大的好处,所以我决定进行大学生涯的第一次关于“空巢老人”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

  一、社会“空巢”现象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暴露了出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世界头号速度的高速增长,但与此相辅相成,理应配套发展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法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的财富分配问题的解决却没有很好的适应当下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这就进一步催生了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且绝大多数都是由这两者脱节所引起的。

  (一)“空巢”现象是近几年出现的比较显著的社会问题。“空巢”是指家庭中出现的由于子女外出而家中无人的现象,“空巢”老人是由于子女外出而只将父母留于家中,造成老人无人奉养的现象。

  (二)“空巢”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于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格局所造成的。

  (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决定为新中国规划了一份崭新的蓝图,从此中国决定改革开放,东部、中部、西部、的经济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东、中、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由于显著的地缘优势,在经济上展现出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而西部和中部由于深居内陆,基础设施差等原因而丧失了同东部地区竞争的地位,这也就造成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巨大差异,而“空巢”现象的产生与这一发展结果直接相关,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有更好的教育、医疗、生活条件,越来越越多的年轻人为了追寻更好的生活,更高的待遇,开始想东中部迁移,而这一现象就造成了“空巢”家庭的产生。

  二、“空巢”现象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我得知“空巢”家庭多集中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例如西南、西北、华北等地,其中尤以甘肃、云南、山西、贵州、青海等省份居多。而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以上的结论,这些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因为本地的工作机会少,工资水平较之东部地区低,于是,很多一些人便将家庭托付于年迈的家中老人,只身前往东部或其他经济发达薪资较高地区寻找工作。

  (一)“空巢”现象的出现应当说不是人们的本意,很多家庭,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其中还有很多人在外地成了家,这无形中便将老家中的生活负担寄予家中老人身上,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大多数在家中“留守”的老人们已经很年迈了,让他们照看本已穷困的家是非常不容易的,况且,老人们的身体大多不好,一旦出现一些急性的疾病,那么后果就很严重了。而这一点也是“空巢”家庭让很多人感到痛心的原因之一。子女们长期在外,只能在经济上给与家中父母一些支持,但老人们需要的真的不仅仅是这些。

  (二)根据我的一些调查,我所在的省由于处于西部地区,“空巢”家庭不在少数,“空巢”家庭是缺乏温暖,缺乏关爱的家庭,在家庭生活中,老人需独立承担家务琐事,使老人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的不堪重负,更为令人担心的是,老人由于长期缺乏来自家庭的温暖,更使老人变得少言寡语,精神状态不佳。

  三、社会“空巢”现象的弊端

  “空巢”家庭对于老人的伤害是巨大的。

  (一)早前,媒体曾报道贵州省的一户家庭所发生的惨剧:一位老人在家中突发心脏病,因无人照料而死于家中,几个月后才被人发现。事后调查发现,老人的子女长期在外,老人在独自在家中。这个家庭是典型的“空巢”家庭,然而这仅仅是中国成千上万户“空巢”家庭中的一个缩影。众多的“空巢”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做饭,家务等琐碎事物都必须由老人亲自来做,甚至是生病了也要去自己看医生,若是出现一些急性病(高血压、心脏病)则很难得到及时的救治。

  一方面,众多的“空巢”家庭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大多数的“空巢”老人生病都不能就近就医,而造成的病情延误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空巢”老人们的心理及精神状况也因为长期缺乏来自亲人的关心和照料而不容乐观。长年累月的孤独,石老人开始越来越少和人交流,人是社会化的产物,需要不断的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才能得到生活的乐趣。科学家曾做过实验,将一个人长期禁闭于一个封闭的空间内,不能与任何人交流,参与试验的人无一能忍受孤独寂寞的煎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些长期孤独寂寞的老人们每天都在忍受孤独的痛苦,精神状态自然不好,长期下去,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何谈幸福的晚年?

  另一方面,与“空巢”家庭相似的是,中国有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同时也是“空巢”家庭的另一个恶果。外出的打工的年轻父母将孩子寄给老人看养,而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变的自私,冷漠,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成长的阴影,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二)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了“空巢”家庭对老人孩子的伤害,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行动起来,也有部分在外务工的青年人尝试在家乡寻找工作,以便照顾老人和孩子。当然“空巢”现象的解决也不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减少和消除“空巢”家庭的产生。

  四、解决“空巢”现象的措施

  (一)前文提到,“空巢”现象的产生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1、在经济层面上:一定要注意发挥“先富带后富”的作用,不论是地区经济、个人、还是从经济实体上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应该注意均衡发展西、中、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化经济发展格局,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大力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净化投资环境,挖掘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和潜力,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空巢问题。当然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不能一蹴而就,一定要循序渐进的实施。同时,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上,应保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陪制度,坚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缩小社会收入差距。

  2、在政策层面上:政府应当给予中西部地区一些政策支持,给予中西部地区一些合理的政策倾斜,例如在十八大上获得通过的允许农民将土地进行流转的问题,这一政策很好的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外流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空巢”家庭的产生。

  3、通过以上的种种措施来逐步解决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从而解决“空巢”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予老人们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五、总结

  尽管这是我大学生活的第一次社会实践,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但是我相信,通过对“空巢“现象的认真分析我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提高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通过对“空巢“现象得的研究,对我来说很陌生,但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摘要:知识产权是市场竞争的核心武器,大学生在创业期,因知识产权纠纷导致创业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忽视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关注。文章对创业不同阶段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风险防范教育对策,以期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知识产权风险;对策

  知识产权风险,是指知识产权在创造、保护、运用、管理环节,出现知识产权侵权、泄露、流失、价值的减少等一系列现象。大多情况是指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大学生成功创业是党和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往往会因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导致创业失败。因此正确认识知识产权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应对,对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类别

  (一)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

  1、创业大赛投资风险。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高校兴起了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目标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此后,创业大赛逐渐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途径。而创业大赛通常采用风险投资运作模式,其中涉及的技术信息和技术秘密会否泄露往往影响到以后创业的成败。

  2、仿造侵权风险。

  创业起步阶段,由于多数大学生经济薄弱,他们多会选择一些低成本、高盈利的创业方式,如仿造。当然,随之而来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则难以规避。我们不难看到市场中的各种山寨手机、精仿鞋、高仿包,会因侵犯他人商标权、外观设计专利权等而惹上官司。另外,傍名牌的背后,凸显的是诚信的缺失、品牌意识的薄弱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轻视。

  3、加盟形式风险。

  加盟包括自愿加盟、委托加盟、特许加盟和免费加盟。加盟是指加盟总部将自己拥有的一些品牌授权给加盟店使用,并向其收取各种经费,如加盟金、权利金和保证金等。而这些经费中相对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知识产权的“许可”。加盟成功后,加盟店便依法获得了加盟总部的相关商标、专利和非专利技术的许可使用权。但是,多数大学生创业仅仅满足于加盟主提供的一些基本服务,并对其过度信任,忽略了双方相关知识产权权属的约定,一旦发生权属纠纷,往往因举证困难而自食苦果。

  (二)大学生创业初期阶段

  1、出资风险。

  大学生创业初期主要采取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出资形式,有其自身固有的风险。首先,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均有法定有效期,随着时间的迁移,其出资价值将大打折扣。其次,知识产权的价值易变,就专利来说,随着技术的研发,新的技术产生后,先前专利便会贬值。商标价值的不确定性则使其隐藏的风险更加明显,品牌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其毁灭却是一瞬间的。另一方面常因权属不清或存在权利瑕疵而具有多种多样的风险。出资方要尽可能确保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的合法性和完整性,但凡存在权属争议,都将或多或少影响出资的成立。另外,知识产权出资在价值评估方面也存在较多风险。

  2、商标风险。

  大学生创业初期,商标意识不强,忽视商标注册,产品在市场上形成一定影响力后再去注册商标,可能商标已被抢注,反过来被抢注者起诉商标侵权。

  (三)大学生创业发展阶段

  1、被他人侵权风险。

  随着企业逐渐的发展壮大,当技术和产品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力或影响力时,就会出现各种仿制品、山寨产品,其凭借价格优势在销售市场和目标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逐渐变大,出现他人侵权,而有些竞争者会采取专利无效、商标撤销等策略来维护他们的利益,此时能否及时搜集证据,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是大学生创业时需要考虑的。

  2、新产品研发风险。

  随着创业不断发展,为了保持更好的竞争态势,创业者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产品。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采购风险和研发风险。一方面,在采购合同中忽视约定知识产权免责条款,导致所采购的原材料或者零部件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商品。另一方面,技术人员在研发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专利检索、专利分析,及时了解技术前沿,造成人力、财力浪费。

  3、知识产权管理风险。

  知识产权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利管理。企业尚未配备相关人员对现有和潜在知识产权进行系统的管理,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混乱。二是人员管理。企业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没有进行过尽职调查,对于新入职员工未签订保密协议,对于离职员工未签署竞业禁止协议等保密措施。

  (四)大学生创业成熟阶段

  1、涉外知识产权风险。

  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因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未进行可行性分析。例如,企业在出口产品时忽略了海外知识产权申请的重要性,导致本企业技术在产品的出口目的国被事先申请专利,亦或因未对目标国进行专利信息的检索与分析,导致企业产品出口时侵犯他国专利技术。

  2、知识产权布局风险。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方式越来越多元,技术竞争和标准竞争尤为突出。大学生创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产品、市场、企业已具一定规模,此时要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做好知识产权布局。

  二、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是政府政策关注度不够、知识产权维权机制有待完善。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中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少数省份诸如湖南、江苏等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创业申请专利、商标、版权费用的补贴。此外,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也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是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缺位。知识产权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多注重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知识产权作为专业必修课只针对法学专业开设,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知识产权只有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与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相适应。

  三是同行竞争者的排挤。大学生新开办的企业必然会受到同类企业的排挤。反映在知识产权方面,为了扩大自己的竞争优势,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在知识产权方面会给新设企业设立障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理论学习,另一方面又由于急功近利,很容易步入他人知识产权雷区,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是知识产权中介机构服务意识不强。知识产权是知识转化为财富的有力工具。大学生创业离不开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但是目前中介机构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也是导致大学生创业中知识产权风险增加的因素。

  三、大学生创业期知识产权风险教育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创业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完善法律机制

  政府在制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时,应该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醒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注重对自身企业进行知识产权风险的预警和预控;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立的新企业的扶持,避免涉入知识产权纠纷而导致企业举步维艰。此外,完善相关法律机制,改变我国知识产权侵权容易维权难的现状,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及时维权、高效维权。

  (二)构建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导向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体系

  1、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坚持素质教育导向性原则。

  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是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面向非法学专业大学生开展,不同于传统知识产权专业教育的是:它旨在通过知识产权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大学生的知识产权基本素养,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素质。

  2、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要依据不同学科背景,富有针对性地将知识产权教学融入专业教育中。例如,对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学生要注重其专利检索、专利信息运用、专利分析、专利申请等相关能力的培养;而文科类学生与版权、商标联系更为紧密,应重点传授版权、商标领域的知识。

  3、拓展教育渠道,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

  为了更好支持大学生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高校应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强化大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如通过聘请实务专家进课堂、组织学生进企业、知识产权技能大赛等形式,定期聘请校外专家给以专业性的指导,促进创业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三)强化大学生知识产权能力

  1、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业之前可以通过旁听、自学或者充分利用高校知识产权在线开放课程,系统地学习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知识,辅助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取得知识产权成果。要掌握知识产权必备知识,并顺应时代发展,了解市场,掌握技术前沿,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2、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知识产权的价值在于运用,加速知识产权运用,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随着企业的成立和逐步发展壮大,创业者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注重知识产权的运用,如知识产权的转化、许可、转让等。

  3、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面对各种诱惑与竞争,难免会因追求暴利而淌上侵犯他人专有权利的污水,或者自己的知识产权成果因未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而被他人侵犯,因此在创业过程中要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光,李尧远.吸收能力、知识产权风险与产品创新绩效[J].科研管理,2016,(6).

  [2]张项民.基于创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与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2009,(4).

  [3][4]王宇红.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J].就业调研,2012,(4).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应积极履行的义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社会对各大院校提出的全新要求,应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受到良好熏陶以此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总结出其具体表现在缺乏人文教育、追求功利主义以及道德精神匮乏等方面,据此,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网络中加强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突显出传统文化三个维度,提出了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旨在全方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现状;提升路径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有着显著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并在不断继承发展中,衍生出更多全新的思想文化,始终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充分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以不同的方式及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甚至主宰着世界文明,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优秀的个人修养,对于教育方面,则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校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借此来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一)缺乏人文教育

  自国家建立以来,高等教育逐渐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思想政治及道德水平教育,在建国初期,所培养出的优秀人才都相继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才,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学识,在良好的品质基础上,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在那一时期的大学生是社会人人尊重、崇拜的人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转变,进而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也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各大院校将自身培养优秀人才的责任变成为专项人才的组织,从某种程度上,即将高等教育同化成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课程体系构建及具体安排上,更加充分验证这一点。

  当前许多院校均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过于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及能力的教育,这种片面化的课程体系,导致当代大学生并未真正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观念,忽视人文教育、重视科技的科恒编,让各大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许多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进而致使当代大学生整体人文素养较低。

  (二)追求功利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有效改善,充足的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心中的物质需求,进而对金钱较为看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且逐渐出持续恶化的趋势,而社会的这种不良思想浪潮对当代大学生也造成了负面影响,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专业的选择上,许多大学生并不是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上出发,而更多考虑的是所选专业的实用性,甚至有些学生在高考填写志愿时,就已开始想到将来的就业问题,这样过于现实、急于求成、操之过急的思想,让当前的大学生过分注重自身利益与短暂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学习的重点全部放在将来良好的工作岗位上,进而严重忽视了个人道德建设,品质及素养的发展,造成价值观取向偏离正常轨道,个人主义愈发明显,价值观也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个人理想或是目标也更加短期,失去坚定信念,青春活力、心怀梦想等这些大学生应具备的特质正逐渐消失,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没有从日常行为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人文素养更成为了无稽之谈。若长时间维持这种现状,必然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埋下安全隐患,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无法挽回的事件发生,影响整体社会的发展。

  (三)道德精神匮乏

  社会建设发展的需求、教育革新对个性的过分追求,在这样的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也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转型,因而就需要对其进行重建及改善。但并不能为了推动改革而失去原则与理智,否定社会道德水平较低的事实,更不能逃避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现状。虽然在学校中存在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却不能因成绩出色而忽视学生道德素养下降的情况,应正视当前学校中各种不道德行为、不文明语言、随意逃作弊小抄、打架斗殴、思想极端等现象,都是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而缺少团结协作精神、独来独往、嘲笑他人、缺乏信任、待人冷漠、没有社会责任感等,则是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感受的表现。突显个性并不意味着要我行我素、不考虑集体感受,更不能代表舍弃传统美德及优秀品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包含道德及能力两方面,其中道德可以将其视为责任,对社会及其他人的责任,若当代大学生缺乏责任心,将来便无法在社会中立足。故此,在追求个性、与众不同的现代社会中,各大院校应充分重视学生素养及道德建设,培养集体意识,强化人文素养。

  二、以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当前,只有少数院校建立了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大学生的`中文能力存在严重不足。

  许多学生可以运用熟练的英语进行交流,但却无法利用成语及华丽的辞藻写出优秀的中文作文,对文言文更是没有任何兴趣可言。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基础,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积极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勇于承担自身的责任,主动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精髓,院校应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发展建设有机结合。大学生应充分掌握传统文化,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热爱本国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期发展下的产物,不仅包含实物方面的汉字的具象化的载体,同时也含有许多思想上、精神上的抽象化载体,比如气氛、环境、心理情绪等。

  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精髓,在各大院校中,大学生应主动弘扬传统文化,而学校在课程编排上,也应增加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将其作为选修与必修课,并加强管理,规定适当的学分,并安排专业的教师,采取有效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全方位的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真正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此外,也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去,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

  (二)在网络中加强传统文化

  虽然大学生人文素养不足、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对他们未来的额就业不会造成较大影响,但在工作过程中,将会阻碍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各大院校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时,也应积极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最大化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地区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管理小组,提供一定的人力与物力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网络化发展,以传统教育体系为平台,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力度,让学生在自由、舒适的氛围下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有关内容。在计算机刊物中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当前在网络信息的整体输入量仅占世界的0.2%,其中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输入更是寥寥无几。而美国却高达90%以上,这些西方国家有效利用了网络优势,并不断加快本土文化及思想形态在网络中的宣传,外来文化这样迅猛的涌来,各大院校应深刻意识到网络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因而应全面加强网络传统文化教育,推动其网络化发展。此外,这样的教育模式也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面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应注重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创新性,加强师生网络交流,真正实现依托于网络,潜移默化的不断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在社会中突显传统文化

  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展开了深入探究,国外许多高校还为此专门成立了孔子学院,主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而相比西方国家的热情,我国大学生却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认为其枯燥乏味,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在社会当中也没有较好的外部环境加以熏陶,导致当代大学生只关注新潮的事物,追求物质享受。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适应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而言,到处都充满了神奇与未知,他们渴望亲自去探索,主动去了解这个社会、感受一切他们为止好奇的事物,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学校的努力,同时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社会各种有效资源也应积极加入到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共同育人。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底蕴、特色服饰、饮食以及值得赞扬的精神,无时无刻的不围绕在每个人身上。我国大量的历史著作也同样蕴藏着鲜明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及思想。因此,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具体作品有机结合,利用文字进一步感染更多的学生,转变他们的思想形态,充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结语

  在各大高等院校中充分加强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培养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继承中华传美德、增强传统文化内涵、提高我国世界竞争力以及和社会的建设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只有学校真正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从中汲取文化精髓,不断丰富及完善我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他们的文化累积,为民族的繁荣、祖国的伟大复兴培养有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1):107-110.

  [2]李小俊,王海东.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J].才智,2014(2):155.

  [3]刘蕴莲,贺文婷.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31-34.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4

  论文摘要:这是一篇关于我这个暑假在四川阆中的一次教师体验,在这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收获到了许多。首先,切身体会到了当老师的不易。要忍受学生的调皮和吵闹,还要每晚备课到一两点。然后,我由最初的懵懂害怕,怀疑,到后来的进步,我为自己的蜕变感到骄傲!刚开始我害怕自己的学生看不起自己,相处下来,他们喜欢上了我,喜欢我的课。虽然这当中有些不愉快,但我还是要告诉自己:我是老师!鼓励自己上完课。最后,有生活中很多看似艰难的事,只要敢于尝试,一切都会变得很简单。相信自己!我们要相信,不要怀疑!要多做才能有所得!

  关键字:家教、阆中、备课、压力

  一、招生前期的艰难

  这个假期对我来说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因为我自己都不曾相信我能走到这一步。这个假期开始时,本打算和同学合作办一个假期培训班,我们还打印了传单,贴了传单,就差去学校宣讲了,但最后因为招生情况不太好,我们不得不暂时放弃,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我能勇敢地去做我想做的事,能丢下所谓的面子在人前去做事,我比大多数同龄人进步了,我敢于去尝试一件看似不可能的事。后来我又去面试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并成功地被录取了,我来到了南充的阆中,一个美丽的古镇,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师生涯。

  (一)招生时的艰难

  刚开始是招生阶段,我们负责监督,每天带领发单员到指定地点,这我学到了,以后还需早点发传单招生,后来就是摆点,穿着正装,在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广场摆点,然后等人来咨询,这也是招生后期的一个环节,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坐着,摆出迷死人的笑容,觉得挺新鲜的,但不觉得很丢脸面,相反还很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锻炼了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明白努力做事只会把事做多,而用心做事才会把事做好。

  (二)惨不忍睹的住宿条件

  在招生的十几天里,我们住宿条件很艰难,睡在地上不说,还盖黑心棉!在那几天时间里,我们心里很苦,我们就像背井离乡的孩子,生活的苦难似乎一下降临在我们身上,晚上真的好想哭,但现在不吃苦,以后毕业怎么办?我们只有忍,而且主管房子也没租好,一时就只好住在办学处,,晚上铺开席子和棉絮睡觉,白天把东西又打包好,很是麻烦。就是因为房子的问题,还和主管闹起来了,差点有个同学就此离开,我们很珍惜这段时间的友谊,大家左劝右劝才把她劝住了。正因如此,主管才给我们找房子,否则还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所以人要懂得时刻维护自身利益。

  (三)现实的残酷

  之前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共来了10位教师,但总部说只留8位,也就是有两位会被淘汰掉!经过现场试讲,最终淘汰了两位,一位是刚才来的,一位是1号就来了的,但还是把人家淘汰了,这个社会就如此残酷,你弱,就给别人下手的机会。因为现场只有我和另一位同学是分别教初高中英语的,就毫无疑问地被留下来了。内心里很是得意了一下,这种被重视的感觉很好,因为我没有经过激烈的竞争就被留下来了,对这成就不是很兴奋,毕竟,我希望自己是凭实力留下来的(当然自己还是有实力的)。我共教五个班,一共有42个学生,8月12号我们正式开课了,我上午两节课,下午三节课。

  二、当老师时的挑战

  (一)第一节课的不安

  刚开始时,我就是一只菜鸟,很紧张,甚至还害怕那些学生。我们头晚上为了第二天的课,备课到凌晨1、2点,因为是第一天见自己的第一批学生,难免紧张,又不能让那些学生小瞧了自己,必须淡定,我们在心里默念:过了第一天就好,就有经验了,万事开头难。第一天下来,虽然有五节课,但发现上完课,it s so easy!真的是越害怕的事就越要去做,克服恐惧的方法就是马上行动。

  (二)学生的刁难

  在教学时间里,我慢慢地体会当老师的不易,每晚都要备课到很晚,我们从来就没在12点之前睡觉,因为是跨年级教学,每个年级的课要准备充分。记得第一天上完升初二的课,一个同学大胆说我根本就没教学经验,我顿时很尴尬,我能怎么说呢,我只有让他们把对我的意见写下来交给我,或是告诉助理,这才避免第一天的尴尬状况,看来实力很重要,其他老师也遇到相似情况,据说有些学生英语能考120多分也来补课,还刁难老师。真的是,害得我们压力很大,我们调侃道,以后招生时说明只收差生。后来,我们为了增加他们的压力,在内容上难度加大了点,这才在他们面前树立了威信。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当老师的不给学生来个敲山镇虎,还不把我们老师放在眼里了。当然,我们自己得有自信心,不能因为学生的三言两语,我们自己就被打击到了。但我所教的升初三a班的学生大部分是好成绩,他们却没有很自傲,也并没有瞧不起老师的意思,我感到很欣慰。

  (三)教师的压力

  1、备课内容难以记住。第一周,我是如履薄冰,背的课尽量能背住,万一在课堂上记不住,岂不是很丢脸,而且我认为最好不要看备课本,那会让同学看不起。我慢慢发现其实自己有当老师的范,也很有天赋,现场举例也很恰当,我顿时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了。最令我期待的课就是升初一的英语课。我为了培养他们对英语的爱好,兴趣教学。比如在教他们音标时,把我之前在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学到的音标操教给他们,还教音标歌。孩子们都是笑着离开课堂的,看着他们的笑容,我自己也乐在其中,孩子们也都很开心,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我的初一英语课了,而我也终于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事了。

  2、实力被怀疑。但最令我提心吊胆的课就是升初二的课了。因为教室较小,我一转身就触碰到桌椅,也因此不能时常看备课本,否则学生的那一双双眼睛可是盯着讲台上的我。第一次的尴尬场景也是在这个班发生的,因为太紧张,竟忘词了!吓得我赶快含糊过去,虚惊了一场,后来我就很谨慎地备课了。在初三b班,刚开始班上气氛很沉闷,一个个都低着头,怎么说都不回答问题,笔记从不做,只带两只耳朵,还不知道听进去没哦。而a班就明显活跃很多了,班上气氛很活跃。我也终于体会到当初那些用心良苦的恩师们的心情了。学生的呼应很重要,要是只有我在上面大声讲,而学生不给半点反应,那我的付出有何意义?但也明白,为何当初老师明知班上没几个人在听但还是要继续讲下去,即使班上只有一个学生在听,作为老师的我都要讲下去,要对得起观众(学生)!这就是老师的天职!

  3、课堂的喧闹。初二的班更是棘手,上课只有两三个女生在听,前面和后面就一直是噪音不断,根本就不听我这个老师的警告。是呀,如果以后当老师,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呢?置之不理?象征性地警告几句?还是用软方法,苦心劝导,这些孩子有些是富二代,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哪还听我的什么大道理,唯一的方法就是打电话给家长,但可能因为这件事,有些学生对我有很大意见,在最后的评分表格中打的分就相当低了。这样下来,对有些班我就很喜欢上,有些班就从内心上排斥,我知道这是一种不成熟的想法,我只要知道我是在真心为学生好就行了,何必为了形式呢?看来当老师难,当好老师更难,你得一四切从学生角度出发。

  (四)后期的快乐

  1、上课时的快乐。状况有所好转是在第三周,上新课了,我在教单词时同样把英标操带了进去,加上手势,我自己也放得开,把我在早读时的方法带进了课堂。那天下午两个班都笑得很开心,我自己也忍不住上课就笑,我突然觉得跟学生在一起是那么的惬意,是那么的开心,他们都很听话,也很尊重我。我好爱这个假期,好爱这些娃娃,是他们给了我成长的机会,也是他们让我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假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一直到后来,这些学生都很喜欢我的课,也许就是喜欢我这个人吧。以前听同学说不喜欢上某个老师的课,其实说白了就是看这个老师值不值学生喜欢,人与人交流不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吗,只有真心才能打动人心。

  2、课后的交流。后来的课就显得比较轻松了,比如有时候上课就喜欢开玩笑啦,说到与课堂无关的话题就很兴奋,后来的上课进度也快了。我的学生还加我微信,问我很多大学里的事情,还带我们参观古镇,但上课时我还是不会太放纵他们,毕竟是要让他们有所得。私下里我们就是朋友而不是师生关系,我觉得以后当老师就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我的感悟与收获

  (一)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其实在做的过程当中,我在想,为什么以前有些老师虽在平行班,但还是很受学生的尊重,原因就在于老师的人格魅力,就好像自己对高中的老师就那么几个还有印象,细细想来,就是当初老师的为人很让人敬佩,不偏不倚,无论好学生还是差生都一视同仁。那我有做到让学生觉得自己受到尊重了吗?我告诉自己,即使当老师,真的要好好当,不要偏心,喜欢好成绩,无非就是因为好学生不用老师花太多的心血而已,身为人师就该多为学生考虑,把精力放在差生上又能怎么样嘛,其实我也体会到以前所谓的“偏心”怎么回事了。做到真正公平才是能让学生心理平衡。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敬佩和尊重你。

  (二)责任的重要性

  还有,我学到的一点:责任心。当老师最大的一种素质就是要有责任心,我有个学生因为有事没能来上我的英语课,我便免费为她补课,虽说牺牲了自己休息的时间,但内心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实践了自己一向信奉的原则: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在她第二次没来上课时,我忘了早点打电话,结果十一点多才打过去,还是通知到了,做这些事,我只希望能对得起学生,真的对他们负责了,我自己也就问心无愧了。

  这就是我这个“酱油老师”的第一次体验,有劳累,有怨言,也有欢笑,有欣慰,我会慢慢体会老师这个职业的精神,做什么就做好,回去也一定要多看书,积累知识,对得起自己的专业,也不要忘记回报自己的恩师,是他们的功劳,栽培了自己,活着就要感恩一切。

  (三)平等心对待每个学生

  还有要以平等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决不能只喜欢好成绩的,其实那些差生就是因为太缺乏关注了,才导致厌学,所以我尽量做到公平,老是抽差生回答问题,专门锻炼他们的胆量,这个过程当然是有困难的,就好比曾经的我们,老师无论怎么鼓励,我们都不好意思回答问题,更是害怕犯错,现在想想要是曾经自己能勇于站起来那多好啊,可以让老师欣慰一番了。所以那些学生还经常说“怎么又是我”,我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还变着法来抽他们回答问题,在课堂上,老师自身素质很重要,还要活跃一点,不然学生就是不肯回答问题。

  (四)多做才会有所得

  这个假期也就做了这两件事,一件尝试办班,一件当暑假老师,人生处处是课堂,随时都在学习收获,多去实践,才会有所得,大学才有她真正的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5

  【内容摘要】当前高校十分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一观点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近些年来高校与社会企业积极合作共同构建了很多实践基地,其已经成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动力,有利于大学生踊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构建与高校培养人才目标相符,充分体现专业特点的长效机制,极大程度保障了高校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满足了大学生创业要求。本文分析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讨论了社会实践基地现状,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

  一、社会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

  在努力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努力建设实践基地,具体来讲,若缺少社会支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将困难重重。一部分高校无法确保实践基地的高度稳定性,导致这些高校的学生需要自己寻找实践机会,一些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通常在亲戚企业中填表盖章,蒙混过关,如此一来必将极大制约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效率。同时,学生单独与实践地点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由于生活住宿等因素通常会在学校附近开展实践活动,可是由于各个方面的约束也会对活动时间进行压缩,影响了活动开展效率。因此,学校必须充分整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认真组织产学研活动,进而建立一批具有良好稳定性的有效实践基地,努力创造一个与大学生实践活动相适应的环境。

  (二)社会实践基地是对大学生积极培养的第二课堂。

  当前高校一般采取授业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单一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衡量教育成果的过程中一般将考试分数作为具体标准,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和场所,有利于学生持续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社会实践基地类型复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创业就业类型、志愿者服务类型、教学实际操作类型等,这些实践基地类型都被认为是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实践全面掌握企业的运营方式,提升操作水平,有效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丰富就业实践经验,形成科学的就业理念,充分保证自己将来成功获得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对社会真实情况深刻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二、社会践基地现状

  (一)没有体现出专业特色。虽然当前每个高校的各个院系纷纷构建了各种社会实践基地,但是整体来讲,这些实践基地类型基本上都出现了建设目标模糊,缺乏显著专业特点等问题。比如财经学校,建立了历史教育、文艺汇演等类型的实践基地,但是凸显专业特色、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地却凤毛麟角。分析其中原因可知,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无法深刻开展调查、认真研究,无法有目的性地挑选基地并设计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在延伸与拓展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社会实践,导致其严重脱离了课堂教育,在学校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二)基地建设缺乏稳定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双赢特点,不仅能够推动高校的健康发展,还能够为参与实践的企业创造一定的经营利润。实践基地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实践活动中的一些突发状况,有利于高校推广与应用理论成果,帮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成功转变成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高度融合了理论与实践,帮助高校与学生获得一定的收获;同时,任何一个组织的生产过程都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其把实践基地作为基础,与高校建立长期的互利互惠关系,有利于转换科学知识和生产力,帮助合作单位获得最大收益。

  在短期内要想构建一个相对健全的实践基地是不可能的,一般都需要学校与社会各界共同协作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实践操作的平台,双方合作的基本前提就是共赢。可是目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无法达到这一目标,绝大多数高校不能长期、稳定地开展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更加无法确保活动的持续性,一般都是达到了高校基地数量要求,合作一方便积极进行宣传,直接造成无法长期发展基地建设工作,不能实现最初的目标。一方面,高校缺少长期计划,草率结束了调查活动,若实践活动缺少全面的调研必会出现很多问题,进一步无法体现出专业化优势;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一部分单位甚至将高校实践活动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一些单位将其作为宣传手段,却不能为高校提供高质量的实践资源。

  (三)组织过程缺乏一定的力度。实践活动要想长期、深入的开展,仅依靠符合专业特点的实践基地是不够的。开展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形神兼具,因此,活动的合理形式最大程度保障了顺利开展实践活动。但是目前的真实情况是,即便建立了与专业科研要求相符的实践基地,也不能体现出专业特点,更加无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单一的活动方式不能完全融合实践资源,亦不能深刻挖掘问题,直接造成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能真正提高专业素养。

  一部分学生由于态度不端正,缺少专业教师提供的指导,无法产生良性机制,合作单位收益甚微。高校教师是组织和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最大程度体现了主导作用。他们自身体现出学科理论的前瞻性,可以引导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科研需要积极开展,为教学科研提供重要资料;同时,在实践活动中也可以有目的性地发挥科研优势,有利于创新和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但是当前的实践活动无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大部分教师无法科学认识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自身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有效结合科研、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工作。

  三、大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建设基地双方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建设大学生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应当贯彻落实互惠互利的原则,利用双方的彼此洽谈,通过协议书的方式明确基地建设过程中各自的权利责任,同时产生活动开展的根据。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社会实践基地大部分类型都体现出“三下乡”特点,并且没有制定有关的协议书及其规范化的管理,通常都在利用暑假时间安排服务队的有关活动,但是在本次暑期结束到下一次暑期开始这一段时间内,无法安排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形成了空白期。同时,一部分学生在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优秀的成果,但是这部分学生一般都是选择尚未服务过的有关地区,如此就导致了一些地区建立实践基地之后严重缺少学生服务的对象。因此,在建设凸显“三下乡”特点的社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需要努力与本地政府进行沟通进一步获得其财政扶持,同时签订协议书,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有效约束。高校必须努力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一年都要制定科学的计划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着重选择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项目,从而实现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及时通讯方式与服务地区加强联系,一方面利用网络解决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收集有关情况,及时跟踪调节实践活动内容。

  (二)利用合作共建原则保证基地建设的长效性。大部分高校建立的就业实践基地都有相应的协议书,可是每年都仅仅组织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尚未重视如何加强建设基地工作,相应的负责建设实践基地工作的企业亦没有得到对应的酬劳,如此一来造成在建设基地过程中根基不稳,企业不能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这样就要求在合作的前提下,严格遵守双方共建和共赢的原则,借助双方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高校需要尽量选择与其拥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建设实践基地,促使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

  (三)通过基地承包制、项目聘用制推进基地建设长效机制。目前大量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回报家乡,在家乡组织支农活动,构建爱心教育基地。诚然,回报家乡的思想是好的,但是这些学生迈入高年级之后,由于学习业务繁重,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态度被动且消极,直接导致了实践基地被荒废。因此,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基地承包制和项目聘用制。基地承包制,具体是指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利用团队或者是班级的形式,对学校已经建成的实践基地积极进行呈报,明确划定2~4年的责任时间。通过基地与团队形成的一对一方式,保障学生为基地提供不间断的服务。对学生来说,通常需要为基地服务2~4年,有效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实践项目承包制,具体指科学划分某一基地范围内所需要的岗位,学生结合自身的能力水平,选择可以胜任的工作上岗,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快适应工作内容,提升学生的服务水平,还可以帮助专业不同的学生互相沟通。

  (四)构建试点,实行社会实践基地网络化建设。由于高校与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实践基地,高校通常选择在同一范围内为相应的大学生建立了很多实践基地,这样一来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各自为战的现象。虽然各个实践基地都在陆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可以有效融合处于同一地区范围之内的实践基地,便可以产生较为规范同一的社会实践平台,进而可以更好地执行实践活动。在建设社会实践基地过程中应用互联网,可以在基地附近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除了对基地日常操作严格管理,每个基地还可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共同实施活动,此外还需要安排一些交流活动。比如某一基地在开展法律援助项目方面非常优秀,另一相邻基地在支教活动中获得了优秀成果,这两个基地可以彼此进行交换,在各自基地中积极组织活动项目。同时,在彼此相近的一些基地中还可以组织一部分社会实践活动。如此不仅有利于在不同基地之间开展协作,也帮助基地进行良性竞争,最大程度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通过网络方式建设基地可以模块化管理品牌活动进一步建立了金字塔结构,例如某一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师资短缺现象,可以选择建立该地区的支教中心。主要负责培训管理高校志愿者。支教中心在设置具体课程时可以参考所在地区受教育儿童的年龄结构,对支教相关活动科学组织。如此就产生了一点对多点的金字塔结构,可以更加深入地开展品牌活动。

  四、

  社会实践活动是确保基地长效机制建设的基本前提,要想不断提升实践活动的开展水平,应当高度结合教学、科研等工作。重点体现出专业特点,积极发挥学科专业训练方面的优势,积极储备相关的理论知识,避免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分离情况,构建有效融合教学与实践的综合基地。

  【参考文献

  [1]卢玉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6,11

  [2]肖宇.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科协论坛,2015,5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6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机制,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有效、广泛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回报社会,贡献国家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特点。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实践、深入群众,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能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形成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动员社会资源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把握和认识,增进大学生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和联系,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获得专业提升、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舞台,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实践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

  一是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各高校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已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定点社区”,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持久、稳定地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是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逐步普及,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方式在经费的筹集上采取了自筹和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扩大了经费渠道。

  三是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空间,提升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知识才能平面的、单向的转化为立体的和多元的,才能生动鲜活起来。在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是能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更需要实际动手去操作,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相互促进。

  1、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青年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促进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教育工作中只依靠课堂上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在现实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且明确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他们还可以了解社会需求的情况、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决心从而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状况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当中,可以让大学生们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当中需要的,也可以检验这些被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大学生们到底掌握得如何。而在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过程对大学生来讲又是一个巩固、提高和再学习的机会。

  3、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置身于象牙塔的大学生们,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体育课和一些活动之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很少从事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要深入农村、厂矿、边远贫困山区等地方,对他们来说在知识、身体和意志上都是一个挑战。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强健他们的身体、磨炼他们的意志。大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战胜困难,身体和心理素质均得到提高。

  4、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通常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小,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时候,必须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会慢慢抛弃掉与人交往中的羞涩和不自信,大胆而自信地开展实践活动,接受和适应自己社会人的角色,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谅和关心他人。

  5、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各种人际交往中,当青年学生面对各种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问题的时候,比较容易表露出自己对群体、对团队以及对社会、对他人的看法和感受。这就为教育者熟悉、了解、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提供了最佳的时机,为教育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与人交往中“生成”共商、合作、互助等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创造了良机。同时,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都不是学生单独个体就能够承担的,它需要学生们主动地、积极地、千方百计地发挥个人与集体的智慧,人人动脑筋,个个想办法,群策群力,协调配合,这就有助于形成与培育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

  三、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与成才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已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必须科学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1、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

  首先,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织者,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形成党政重视,各部门、组织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格局。学校应在经费上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保障社会实践的全面开展。其次,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形成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假期内外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2、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实践从准备、实施到活动结束总结必须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活动的准备要充分、细致、具体,扎实周密;活动实施要按计划、有领导有步骤进行;实践活动结束要全面总结交流、成绩评定、宣传报到,总结表彰等。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形成制度化,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必须指导和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学校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制定详细科学的考评办法,分级分等考评。

  3、加快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深入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自己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巩固和发展社会实践。高校应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使实践活动保持连续性。各地方党委、政府要尽可能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院、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

  4、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学校要积极探索把握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征规律,使其内容形式上及深度、广度上不断发展,呈现多层次、多方面、多种模式循序渐进、递次上升的趋势。从时间安排上,低年级学生以军政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形式为主,高年级学生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见习就业、创业实践为主;从活动规模上,要由单人单队向团队型、区域性大规模集中活动方向发展;从活动内容和层次上,要由调查访问为主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文化智力优势,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勤工助学、社区援助、挂职锻炼、知识培训、便民服务、高新科技产品技术推广等内容形式多样化、高层次发展。

  5、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励机制。

  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体制。在传统的评先奖优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定内容、计学分,将社会实践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对教师定任务、计工作量,与单位和个人经济利益,干部业绩的奖惩、晋职晋级挂钩。通过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教师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参加和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轨发展的动力机制,真正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范秀川等,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研究,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92-96

  [2]陈文广,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268-271

  [3]杨六栓,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9-21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篇7

  摘要: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职能,而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从应用角度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自身勤学、善思、创新、图强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素质能力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水平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与生产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分析社会现实需求与自我价值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地加强自身的能力。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能够在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素养

  社会实践内容丰富,涵盖内容广泛,在丰富大学生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很好地锻炼了还未真正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三下乡”、扶贫类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可以很好地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身抗压的能力、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并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从而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以适应未知的将来,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大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前接受的大多为书本上的知识,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和再发展,因此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能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新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科学精神,从而形成严谨的科学作风、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4、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往往需要接触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群,也需要得到校内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协作,共同完成社会实践的内容。因此,社会实践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人才培养是大学职能的核心,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基本纲领。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总是将大部分精力花费在如何设置理论课程、如何设置课程顺序和课程学时、如何进行课程考核等方面,而对于课程实践(实践教学)的考虑严重不足。实践类课程在大部分高校的总课程数中占比极低,即使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教学质量相对较低,并没有真正达到实践课程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教学模式单一,实践性教学质量低

  大部分高校课程仍然采用满堂灌式的传授性教学,严重忽视将科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的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参观、调查、练习、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直接省略某些环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不利影响。

  3、素质能力平台建设不足,缺乏规范

  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为学生搭建保质保量的平台,而这正是高等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科技创新平台、职业发展平台等素质能力发展平台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这些往往是学生亟须加强的素质。各高校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比较模糊,没有形成体系,往往只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度量,缺乏对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也没有建立引导性、规范性的文件纲领,无法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实践缺乏支持度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了解社情、国情的主要途径,应当受到高校的重视,而现实情况是高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的支持程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不太愿意接收和安排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此外,大学生自身也没有充分理解社会实践的教育意义,积极性、参与性、配合度不高,导致社会实践仅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社会实践缺乏规范的组织制度

  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前提是高校要进行细致周密的组织安排。结合实际情况,大部分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创新性,组织形式枯燥、单一,对当代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和开展情况缺乏有效指导和科学监督,考评机制尚未形成,这进一步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仅停留在表面。

  3、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缺乏实效性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高校、学生层面都不受重视,导致实践活动主体的针对性、适当性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对接。同时,高校缺乏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专业性指导,没有有效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不规范情况。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也基本局限于假期的短期实践,这类社会实践难以得到各方支持,无法达到培养的效果。

  4.社会实践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属于系统的教学环节,仅依赖于经费、人员、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时断时续地开展,没有形成稳定、有效且能够被社会、高校、学生三方共同接受和普遍认可的学习生态。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和高校指导教师数量有巨大差距,社会实践不能在人员、制度、经费等方面得到保障,且受到多种因素限制,难以进行有效组织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对策

  1、提高各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要求企事业单位应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足够的重视,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社区共建、教学实习等各类活动日益常态化。高校也要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让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位,并鼓励大学生群体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促使其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锻炼,发展素质能力。高校教师也应当深刻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实行全员重视、支持、参与,提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

  2、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规范素质能力发展体系

  高校要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完整的教学方案中,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在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中加以体现,从而得到制度保障。在制订社会实践的整体教学方案时,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进行对接,使其成为一门必修课,进行学时和学分认定,从而进行有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保障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激励管理和评价机制,定期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总结、表彰,形成长效稳定的运行机制。

  3、完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提供素质能力的场地保障

  社会实践需要长期有效地开展,才能使其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因此,高校要不断开拓社会实践基地,整合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协调各方,保障大学生素质能力发展的有效场地。同时,高校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要进行资源配置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要。同时,学生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成果创新,将自身成长与企业和社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4、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全面发展素质能力

  社会实践要强化其教学功能,必须加强设计,使其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多样,促进实践成果的多样化。除了设计和大学生理论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还应当设计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系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课程学习后成为拥有良好专业素质、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的合格的服务者和建设者,也使社会得到一批高素质的实践者,从而有效促进和推进专业领域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5、加强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使大学生素质能力指导专业化

  高校需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能力强、勤思考、善钻研、敢创造的教师队伍,使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深入、扎实、有效。指导教师在实际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仔细规划、全面评估、经验总结,不断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不断结合社会实际、企事业单位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决策,满足各方需求。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可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为了能满足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应日益发展和完善社会实践体制研究生,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和引导,对其活动内容与形式等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贞琪.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主体性激励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5):213-214.

  [2]刘兼唐,沈伯秀.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2).

  [3]李杰.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3、

  [4]张志伟,安静,李炳焕.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J].科技资讯,2010(1):226-228.

  [5]杨萍.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养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75-76.

  [6]李宏宇.如何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9).

  [7]刘洋.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李秀美.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9]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Copyright 2018-2022 www.99wenzhangwang.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九九文章网 苏ICP备19067489号-2